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

新闻中心

25

2017-11

“导师带徒”助成长 立足岗位献青春

新闻来源: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浏览次数:日期:2017-11-25

2016年7月,我怀揣对工作的理想来到中铁四局城轨分公司,经过入职培训后,被分到公司昆明地铁4号线4标。来到项目的第一天,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 “家文化”。领导的关怀,同事的热情,让我忘却了独在异乡的孤寂。这是一个年轻、阳光、有爱的群体,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
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度过 “适应期”,正确定位自己,尽快适应工作环境,成为我见习期干好工作的关键。但一周后,随着对工程知识的了解,愈来愈发现自己在学校期间学的东西太单薄,同事干的都是大事,我手上的工作无足轻重, “X+1导师带徒活动”什么时候启动?到底有没有师傅带我?未来工作我要怎么干才出彩?时不时地萦绕心头。

在满怀疑问的等待中, “导师带徒活动”终于开始了,通过签订“导师带徒协议”,最终确定我的师傅是平时工作认真严谨、不苟言笑、技术过硬的工程部长袁世金时,我不由得攥紧拳头,心中暗喜。但内心又有些担忧,他可是出了名的“工作狂”,白天在工地,他左手手上拿着图纸,右手比划着,时不时低着头和工人师傅交流,现场的机械噪声再大也大不过他高人八度的嗓门;夜里12点,他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,整理白天工作材料,以及为第二天工作准备。我能成为他的骄傲吗,会不会丢人?我有点不自信了。但一纸协议如同一纸姻缘,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接在我和师傅之间。在签订协议时,“师傅”一词在我脑海久久回荡,多么神圣的字眼,但我始终没有勇气喊一声师傅!

为树立自信,师傅对我说:“我们的思想有多远,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出多远。心在哪里,努力就在哪里;努力在哪里,收获就在哪里,才可能有我们所想要的一切!”为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过硬的技术,一有空余时间,师傅就带着我一起看规范、图集、图纸,然后教我进行简单工程算量、施工方案以及技术交底的编制;白天带我到现场去旁站,去学习施工的每个环节、每道工序,虚心向工人学习请教,遇到重难点,他都会拍我头,让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好笔记;对我提出的“小儿科”问题,他总是耐下心来,悉心讲解,真是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有问必答,有疑必解。

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,我慢慢养成了一个“五勤”习惯:“腿勤”,哪里停工,哪质量不达标,马上跑去详细询问题所在,寻求解决方法,学习经验;“嘴勤”,不懂的就问,刨根问底,直到弄懂弄通为止;“脑勤”,善于思考,善于动脑,常提“为什么”;“手勤”,勤动笔,把自己看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,熟练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技能;“眼勤”,善于观察,在工人进行操作时,边看边学,注意过程把控,是否达标。

师傅与我,亦师亦友。我们在交流中提升各自的技能,教学相长。师傅常说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我和他之间是一个有机共同体,“师不必贤于弟子,弟子不必不如师”。我和师傅都是年龄相差不大,虽为师徒,但师傅从不摆架子,无保留地跟我进行技术交流与教诲,他希望我能够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在为期一年的“导师带徒”培养中,师傅根据我的知识学历、经验、性格特点,为我量身制定了培养计划和目标,并陪伴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这些计划与目标。

在生活中,师傅如兄长般的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,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。因为离家远,内心孤独无助,在我最需要亲人陪伴的时候,他带我出去散心,陪我聊上几句家常,让我不再有远在他乡没有亲人陪伴的感觉。在我工作不顺、不开心时候,师傅总是陪我尽情释放情绪——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亦或五公里环湖跑,最后歇斯底里躺倒地上感受大地的脉搏、仰望着同一片星空,抑或各自诉说自己的故事。记忆最深的一次,也是我最感动的一次。冬天凌晨2点多,我高烧不退,浑身没劲,整个人几乎失去了意识。师傅从工地回来,二话没说背起我去医院,陪我挂了一宿点滴,结果他自己也冻感冒了。师傅让我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。

十年育树,百年育人。公司的“导师带徒活动”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公司青年员工的综合素质,激发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,同时传播了“家文化”的种子,让感恩之心留存心间。相信,在未来的某一天,我这个 “徒弟”,也会成为一名称职的“师傅”,带出优秀的“徒弟”。薪火相传,代代不息!(朱传宝)

信息录入:周畅    责任编辑:占义